阳逻港一期码头一片繁忙,水铁联运让货物通达四海。
长江日报记者5月8日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,我市出台《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提出,到2025年,加快融入“全球123快货物流圈”(国内1天送达、周边国家2天送达、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),努力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,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。
《规划》围绕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要求,从规模、效益、市场主体三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具体指标。纳入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重大项目库管理的项目共78个,规划总投资约1022亿元。
武汉市物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,该《规划》是指导武汉市现代物流业未来5年发展的行动纲领,对推动武汉现代物流业提质增效和跨越发展、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建中部陆海大通道,构建80条国际航线。
“聚焦国际物流两大通道发展。”《规划》提出,立足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,抢抓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契机,着力构建中部陆海大通道和航空国际大通道,加快形成低成本、高效率、多元化的物流通道体系,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支撑。
在中部陆海大通道方面,突出东盟、欧盟、美国、日韩等4个贸易伙伴重点区域,坚持陆海统筹、多向拓展,构建形成衔接日韩、联通欧洲、连接东盟、通达全球的东西南北“四向十通道”陆海国际通道网络格局。
具体为,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,进一步提升江海联运能级,做强出海出境主通道;向西依托中欧班列,巩固直达欧洲、中亚铁路干线,谋划至中亚、南亚新通道线路布局;向南加快布局连接东盟的铁海联运通道;向北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,推动江海铁国际联运(东方港)班列班轮化运行。
在航空国际大通道方面,完善通达全球区域经济中心、国际航空枢纽、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空中通道体系,加快实施武汉天河机场与鄂州花湖机场客货运“双枢纽”战略,大力发展全货机航线,着力构建“35+15+30”国际航线网络(35条商务航线、15条货运航线、30条文旅航线),加快形成“链接全球、覆盖广泛”的航空国际大通道。
打造四大物流枢纽港,构建1小时直达邻城物流圈。
《规划》提出,要充分发挥武汉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节点作用,强化区域集散流通能力,规划形成“四港四轴三集群”的物流空间布局体系。
四港,即围绕阳逻国际港、吴家山铁路基地、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四大物流枢纽港,为武汉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提供支撑。
四轴,即以武汉为核心,在武鄂黄黄、汉孝、武咸、武仙等4个城镇主要发展方向上形成区域物流协同发展轴。通过葛店华中、孝感临空、江夏山坡、蔡甸通航等4个物流园的战略预控,深化发展轴线上物流节点的区域联动、梯次发展,构建相邻城市1小时直达的高速物流圈。
三集群,即以服务先进制造业为重点,打造车谷、光谷和南部(组群)三大物流集群,强化对武汉南部地区物流空间的基础保障,提高全市物流系统的整体运作效率。
武汉现代物流研究院咨询顾问余家祥介绍,“四港四轴三集群”的物流空间布局体系体现武汉国际门户枢纽功能、“九城就是一城”的城市圈理念,以及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新模式,更有利于将武汉打造成服务国家区域战略、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物流枢纽城市。
建设阳逻国际港三期,发展50条国内全货机航线。
2021年12月29日,校飞飞机停在湖北鄂州花湖机场停机坪上。当日,一架赛斯纳560校飞飞机在鄂州花湖机场起飞、降落,标志着国内首个专业货运机场建成并启动校验飞行。
目前,武汉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集陆港型、港口型、空港型、生产服务型、商贸服务型于一体的“五型”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。
《规划》提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,武汉要高标准建设“五型”国家物流枢纽,要加快构建“通道+枢纽+网络”现代物流运行体系。
具体为,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,加快建设阳逻国际港三期,打造国际一流的“一核三极”集装箱港口物流群,巩固国际航运网,完善国内转运网,加快建设航运总部区。
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,以吴家山铁路物流基地为核心,高起点建设国际陆港,构建“两廊”支撑多式联运网,提升中欧班列国际通道能力。
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,实施武汉天河机场扩容工程,建设第三跑道、谋划第四跑道、改造T2航站楼、扩建5号货运机坪等扩容工程,提升武汉天河机场中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地位;依托鄂州花湖机场,发展50条国内全货机航线,适时开通国际地区全货机航线,建设航空双枢纽货运体系,构建轴辐式航线网络,加快空陆联运创新发展。
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,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生产集聚区打造跨境电商聚集区,着力发展“光芯屏端网”、汽车及零部件、高端装备制造、钢铁和化工等产业物流。
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,依托武汉国际贸易城,加快推进汉口北综合物流园建设,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平台,做优“商超+市场”物流服务功能,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,完善邮政快递服务体系,优化城乡配送网络。
来源:长江日报